“回陛下,已经选好了。”
吴省兰当即道:“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,准备将其放在皇城南门,通政司之侧。”
“让通政司空出几间值房来,给广闻司用。”
李乾思索了片刻,还是摇了摇头:“不妥。”
“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,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适,但广闻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,又如何能放在皇城?哪个百姓能递的进来?”
吴省兰一脸敬佩地拱了拱手:“陛下圣明,思虑周全,臣就没想到这点。”
李乾却不会被这种马戏骗住。
说吴省兰没想到这事儿,可能性不大,这货大概是早就想到了,只不过是故意那么说的。
留下一点非常明显的错误,交给上司来指正,给上司留下一点改进余地和指点的成就感,这货真是……
老职场人了。
李乾没理会这个,而是接着问道:“能不能让京兆府衙门空出靠外的一块地方来?先把广闻司的衙门安置在那里。”
“广闻司衙门里的一应杂务、防卫工作,全都由京兆府衙门的衙役负责。”
吴省兰当即拱手道:“是,陛下。”
“臣这就回去同京兆府商讨一应事宜。”
“好。”李乾点点头:“若他们还有疑问,就让王令尹来寻朕。”
“还有,常秩若愿意去做这个广闻司司务,就让他上任之前来见朕一面。”
这个衙门性质特殊,自己还是要重视起来的。
“是,陛下。”吴省兰再次应声:“常秩年将致仕,定愿意在最后几年为君分忧。”
他已经从李乾的话中体会出来,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广闻司这个衙门。
既然如此,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样了。
李乾却是一愣,从吴省兰最后这句话里听出了点意思。
不过他也并未多说,而是任由吴省兰就此告退。
不得不说,有李乾的嘱咐,吏部的效率还是蛮快的,京兆府那边也没什么异议。
只是几个房间,几个做杂事的衙役,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,很快就办的妥妥的。
而与此同时,李乾的第一任广闻司务,也来到了他这里。
“臣翰林典籍常秩,参见陛下。”
李乾的政事堂中,还是头一次进来绿袍官儿,这让他都有片刻的失神。
这人容颜苍老,鹤发白须,腰背也有些许的伛偻,只是身上的精气神还是足够的,双目明亮,并不是那种老的动不了的人。
这也让李乾暗暗松了口气,吴省兰也不可能给自己推荐那种太不靠谱的人。
“常卿家,请起。”
出于对老人家的尊重,李乾还喊道:“大伴,赐座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
常秩明显有些惊讶,先是谢了恩,随后才坐到了圆凳上。
“常卿家。”李乾笑呵呵地望着他:“以后升任了广闻司务,可莫要再自称翰林院典籍了。”
翰林院典籍是从八品,而广闻司务则是正八品的官,升任一说倒也合适。
只不过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,京官的品级的含金量高于外官,可从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时候,翰林院的官员品级还要高于京官。
正六品的翰林侍读充日讲官,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。
所以,听了李乾的话,常秩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,眉宇间也闪过一抹说不出是落寞还是无奈的意味。
“陛下,臣不过一无用之身,在翰林院治学多年,所接触都是经史子集,只会纸上谈兵,并未与百姓有过太多交集。”
“如今贸然接此重任,唯恐辜负圣恩,办不好广闻司的差事。”
李乾闻言一怔,倒是对他高看了一眼。
不管能力如何,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,有这种自知之明,就足以让李乾另眼相待了。
实际上,这也是如今大多数所谓“清贵”官员的通病。
只会嘴上指挥,真办起事儿来一塌湖涂。
“无妨。”
李乾如今都把人叫过来了,怎么可能还摆出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?
他早就权衡过常秩的优劣了。
“常卿家,你不必太过担心。”
李乾笑着道:“之前吴部堂向朕举荐了你,朕又看了你这些年的履历,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这般遗才。”
“从前担任清贵官职,而后在朝中做的不错的大有人在,比的祠祭司员外郎李格非,先前便是国子监的太学博士,如今照样把礼部的差事做的很好。”
“今日广闻司之差事,也不过是一个历练,待常卿家熟练朝政之后,朕再有安排。”
当然,前提是你做的很好。
常秩却没吃李乾画出来的大饼,而是苦笑着道:“陛下,近年来臣身子渐渐不适,恐怕已不能再担任要职了。”
“臣只想再为陛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