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
京师。
皇极殿。
相比于海州的地动山摇,此处则是静寂一片,所有人都在等待。
“我太祖高皇帝出身草莽,深知民间疾苦,自从他顺天承命,率领义军,驱逐蒙元,建立大明以来,他最关心和最在意的就是底层百姓的生计,因为担心官府多取,所以定下三十取一的财税之策,对各地官府的税收,不要求多,只要求够用即可,也因此,不说汉唐宋,比起蒙元,我朝的岁入也都是极少的。”
隆武帝清朗的声音,在殿中响起。
“高皇帝优待读书人,给了读书人很多的减免,后来,成祖皇帝又加码,朝廷的各项优待更多也更深,最初并没有定制,完全是随心所欲,看人下菜碟,一直到了世宗皇帝(嘉靖),朝廷才制定具体的章程,这也才有了秀才十亩,举人出身的,最多能到五百,翰林宰辅,最多两千亩的惯例。”
“这么少的岁入,要养兵,要征伐,要赈灾,要抚民,实在是捉襟见肘,稍有天灾人祸,朝廷就拿不出钱来。”
“因此,我朝欠俸欠饷的事情,从开国到现在,几乎是年年都有。”
“到了世宗皇帝(嘉靖)的时候,我大明财政,其实已经是支持不主了,但幸有徐阶、高拱两位首辅,又有穆宗皇帝的励精图治,开边贸,开海禁,增加朝廷收入,我大明才缓过了这一口气,后来张居正张江陵为首辅之时,在徐阶高拱的基础上,大刀阔斧,改革税制,实行“一条鞭法”,我大明财税,为之一振。”
“到万历十五年,我朝岁入增加了一倍,国库少有的充盈起来,但随着张江陵的去世,人亡政息,查核松懈,岁入开始减少,又经历三大征,耗费钱粮无数,张江陵为大明积攒的钱粮,也都化作流水去也。”
“其后每况越下,朝廷岁入越来越少,不是一条鞭不起作用了,而是因为时事变了。”
“最大的一点,就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,不交税的人,越来越多,而各种各样的避税方法,明目张胆的在各地实行,朝廷和官府,却是熟视无睹,甚至是以为理所当然。”
“有钱有功名的士绅,仗着朝廷对他们的优待,仗着不纳粮,不徭役,拼命的囤积田产,而官府为了完成每年的定额,只能向普通的小户人家多摊派,小户承担不起,最后干脆贱卖土地,做士绅大户的佃户,民间管着叫做投献。”
“投献之后,小户不用再向朝廷,只需向士绅大户缴纳少量租金即可,因为田地挂在了免税的士绅大户名下,因此,士绅不需向朝廷交一分一毫,一来一往,朝廷流失了赋税,士绅大户却是鼓了腰包!”
听到此,殿中微微有些骚动。虽然有所预料,但陛下的直言,还是让很多人惊讶---因为陛下骂的可不是“少数”不良的士绅,而是士绅官员相当普通的一种做法,民间叫“投献”,殿中群臣,大约一半人的家中,都有投献的土地,只是数量大小不同罢了。
被皇帝当面骂,他们自然有头皮发麻的感觉。
朱慈烺继续道:“辽东战事兴起以来,所耗众多,朝廷财政更是困难,不但军饷军粮,官员们的俸禄,也是拿不出了,国库空虚的像是水洗过一般,加上天灾人祸肆虐,朝廷拿不出赈济的粮食,以至于陕西流贼之祸,一发不可收拾,将我大明朝的半壁江山,戳的到处都是窟窿。”
“社稷几乎危殆!”
“这些年,朕几次出京,发现各地千亩,万亩的大地主,比比皆是,与之相对应的,就是无田无地的穷苦百姓,也是越来越多。”
“先帝十六年,朕统兵南下平贼,路过湖广时,发现连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,居然也是满目疮痍,饿殍遍野,百姓们面黄肌瘦,食不果腹,当时朕就忍不住的想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我大明朝的钱粮都哪里去了?朝廷没有粮,百姓也没有粮?”
“如果连湖广都不能活,那天下还有一个地方能活吗?如果百姓都不能活,我大明朝还能在吗?就算剿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又有什么意义呢?因为一定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李自成张献忠冒出来!”
隆武帝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。
群臣听的都是色变。
“我大明富有四海,百姓众多,国库怎么会空虚到连一年几百万两的军饷都拿不出呢?是赋税低吗?可辽饷匪饷却也没有让国库充实起来,反而惹出了更多的祸端。是战事多吗?但大明朝的战事再多,能多过两宋吗?”
“原因是什么呢?”
朱慈烺自问自答,一字一句的说道:“其实就是大明朝的财税制度出了问题,张江陵当日缝缝补补,但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时至今日,如果不改制度,即便是张江陵复生,怕也无济于事。”
“那么,大明朝财税制度的根本问题在哪呢?”
“简单一句话,就是在这大明的财税制度里,有的人纳粮,有的人却是纳凉!”
此言一出,殿中很多人色变。虽然通过《三文日报》他们对皇帝的态度和想法,已经有了解,这一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