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不要订阅)李牧从李世民口中听到这些话的时候,李世民也是不胜的唏嘘。看得出他也有几分‘前朝遗民’式的感慨,这可能也是他为何会对攻打高句丽一直耿耿于怀吧。实际上,随着大唐的建立,高句丽的姿态已经逐渐的放低了。生怕给大唐找到了借口开战,相比之下,李世民的政策,倒是一直有点咄咄逼人。
李世民口中的隋炀帝,李牧也不是十分尽信。按照李世民的说法,在决心攻打高句丽之前的隋炀帝,是一个隐忍有德的皇帝,而决心攻打高句丽之后的隋炀帝,像是入了魔一般,步步昏招。一个人何以前后反差那样的大?李牧是有点不信的,这背后有多少权谋勾连,怕是连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李世民都无法想象吧。
李牧已经打定主意,等下次回到长安时,特意去一趟逍遥谷,看看李渊是如何评价这些事的。作为隋炀帝一朝真正的亲历者,李牧相信李渊的角度,肯定与当年还是小屁孩的李世民有所不同。
李牧听完了李世民的想法,知道自己阻止不了李世民的想法,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臣建议派出一些细作,潜入高句丽境内,掌握他们的动向和反应,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免得两眼一抹黑。”
“朕也这样想。”李世民见李牧的态度开始转变,不再说阻止他的话,心情大好。终于也不再拖延下班的时间,放李牧回去休息了。
……
又批了几天的奏折,君臣二人便收到消息。阿史那思摩撇下大部,轻车简行,已经渡过了长江,再有一两日的功夫,就能抵达扬州了。
这个速度不可谓不快,唯有星夜兼程,才能做到这种程度。由此也能够看得出来,阿史那思摩是真的着急了。不管怎么说,这个姿态是已经够低了,就连一直嘴上说要给突厥以严惩的李世民,看到阿史那思摩如此的表现,盛怒也缓和了不少。
另一个消息是,第一批的迁徙户,也已经度过了长江。算算日程,与阿史那思摩也就是脚前脚后。
这第一批的安置户,是整个迁徙计划的重中之重。如果能把他们安置好了,就等同于是打了个样儿,让后来人都看看,大唐说过的话,做过的承诺,都是能够兑现的。这对以后迁徙百姓,有非常大的利好。
反之,如果第一批的迁徙户都没有安置明白,那么对于整个迁徙计划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没有人会理解这个计划有多大的难度,只会觉得大唐说了不做,出尔反尔。这样的名声,李世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为了迁徙计划的顺利完成,李世民终于肯放李牧出去,不让他继续看奏折了。李牧也乐得够呛,整天憋在屋子里,看怎么也看不完的奏折,对他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折磨。这让他有点理解李世民了,为何找这个看奏折,找那个看奏折,唯独自己不愿意看奏折,一个月两个月谁都能坚持,怕的就是经年累月,都是一些乱遭的事儿,搁谁身上谁也受不了。
……
夜里,海浪声渐歇,白天狂暴的海浪,夜里温顺的如同绵阳一样,月亮悬挂在空中,倒映在海面上,有一种静谧的美。
一休和利兵卫相对而坐。
俩人面前的海滩上,摆着一些吃食。有来自灞上酒坊的三杯倒,有程府出品的牛肉干,还有刘三勺为李牧特意准备的,用鲸鱼肉制作成的下酒零食……不是什么大餐佳肴,但对于利兵卫来说,已经是人间仙境般了。
一休看着狼吞虎咽的利兵卫,脑袋里回想的都是,他只有几岁的时候,利兵卫带着他辗转逃命,拼死保护他的场景。当初的利兵卫,是很健壮的武士,但是现在,他已经如同一个老人一般了,骨瘦如柴,两鬓斑白。
沉默了很久,一休道:“这两年,我受益良多,学到了很多东西。中原天地广阔,是咱们倭国的人难以想象的。我不想这辈子都留在倭国,我想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活,救出了父亲,我会带他去大唐,利兵卫叔叔,你也随我们一起去吧。”
利兵卫沉默不语,只是无声地咀嚼着。熟悉他性格的一休知道,这是利兵卫表达反对的方式。
“我不想做天皇。”一休坚定地说道:“利兵卫叔叔,到了大唐,我才知道什么叫井底之蛙。咱们倭国,便是井底,我们都是井底的癞蛤蟆。大唐疆土,何其辽阔,仅仅一个府,就比咱们倭国整个国家都要大。整个国家,怕不是得有倭国数十倍大了。但统治这样辽阔疆土的人,只称自己为天子——但在咱们倭国,却不自量力的自称天皇,这不可笑吗?”
利兵卫不吭声,但是鼻息已经粗重了起来。他是一个爱国者,对倭国有死忠。听一休这个未来的继承人,编排起自己的祖国来,他如何能够听得惯?若不是对他父子仍有忠心,早就爆发了。
“大唐人杰地灵,无论是文化,技术,还是礼乐,都远超倭国……”
利兵卫终于忍不住想要开口,但是被一休打断了:“利兵卫叔叔,你不要觉得,我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,事实就是如此!你看看咱们倭国,什么不是学人家的?咱们是追不上的!也否认不了的!”
“还有、”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