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对而行的两军速度并不一致,明军人数相对较少,而且大部分都是久历战场的老兵,平时操训时也极为严格,所以行进时阵型保持的也更加严整,速度也比幕府军要快了不少。
反观对面的幕府军,由于平时缺乏操演的缘故,在行进之初便陷入混乱状态,各路走在队列前方的首领不得不停下脚步,转过身来连骂带喊的下令整理队形,在一片乱糟糟的叫嚷呼喊声中,幕府军各部大部分处于停滞状态。
而军纪严明的明军却是迈着整齐的步伐继续前行,两翼的野战炮更是在行进一里多地之后停了下来,各门炮的炮手和装填手从马车上拿来工兵铲,开始奋力挖动土方,修筑炮台。
等到幕府军整队完毕再次开始前进时,明军前锋已经离开驻扎地两里左右,随着一声短促尖利地喇叭声,明军两翼纷纷前锋站定,排好队形后放松身体,等候着幕府军到来。
幕府军两翼前锋各有五千人,中路则是有八千人组成,所用兵刃基本是一丈多长的长枪和茅为主,中军前面是三千人的铁炮队,弓箭手数量极少,大约不足一千之数,相对于四万人的大军来讲。
整个幕府军阵容中并没有盾牌手和刀盾手的身影,这与武士道精神提倡进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,对于武士们来讲,对阵时采取防守战术,那是对武士的亵渎和侮辱。
而在发觉对面敌军武器配备如此之落后,明军将官士卒也是既鄙夷又可笑,不少参加过当年攻灭满清战役的中下级将官更觉荒唐至极。
他们实在没想到,对面正在步步逼近的敌人,所用的武器居然连十几年前的清军都不如。
当年的清军在领教过明军火器的威力后,至少还知道前排用盾车遮挡,侧翼有骑兵虽是准备突击呢,而幕府军中军居然就这样大模大样的走上前来,摆出一副双方对射的姿态,这简直就是前来送死啊。
其实包括李定国等主将在内的明军并不知道,日本虽然经历过几百年的战国时代,但像今天这种数万人参与的大型野战、会战却是很少发生过的,比起战争经验丰富的大明来说,日本人对于会战的经验和常识实在是少得可怜。
这场从双方的战略思想、战术布置、士卒作战经验、武器配置等诸多方面对比太过悬殊的战役,结局从还没开始时便早就注定了。
没等幕府军行进到明军米涅铳射击范围之内,两翼数十座半人高的炮台便已修筑完毕,四十门重约六七百斤的六斤炮被炮手从炮台后面斜坡推了上去。
随着炮营千总认旗高举,一声声短促有力地确认声响过,所有野战炮都已经进入了发射程序,认旗再次挥动后落下,炮手根据程序大体目测确定好射角后,装填手将一枚枚六斤重的弹丸填入炮膛,一声声确认完毕的吼声再次响起,幕府军的噩梦也即将开始。
就在幕府军两翼行进到据明军一里左右时,骑在马上的李定国一声令下,号手吹响喇叭,两翼炮营各有一面红色认旗摇动,正在等待命令的炮手见状纷纷点燃火药引信,一道道暗红色的火蛇嗤嗤作响后迅速没入炮膛中,紧接着,震耳欲聋的巨响声响彻四野,一团团白色的硝烟缓缓升起,四十颗实心黑色弹丸几乎同时从炮膛激射而出,带着尖利的呼啸声,向着两翼已呈散乱状的幕府军长枪手方阵砸了过来。
火炮虽在万历年间便已传入日本,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,整个日本境内火炮数量极其有限,并且因为火炮太过沉重笨拙的缘故,幕府军并未装备可供野战使用的火炮,而且他们压根也没有意识到明军居然会配置了火炮,所以当数十颗弹丸飞来之际,早就被巨响声吓得失魂落魄的幕府军士卒,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躲避和防御,只能抬头望天后傻愣愣的呆在原地,眼睁睁地看着弹丸劈头盖脸的砸了下来。
幕府军人数实在是太多,阵型保持的还算紧密,结果就是,第一批四十颗弹丸没有一颗落空,都是在直接命中目标后随即弹跳而起,随后便在幕府军的军阵里趟出一条条血胡同,惨叫声顿时在原野上接连不断地响起,数百名幕府军武士足轻倒在血泊之中,从没有见识过这种场面的幕府军士卒几乎全都呆立当场。
没等幕府军指挥官醒过神来,明军炮手在用打湿的墩布迅速清理炮膛后,装填手们再次将弹丸填入炮口,并随即用木杆将弹丸捣实,另一外一人也将发射药和引信准备完毕,这一连串动作顶多花费了十余息的时间,有动作更加快速的火炮已是打响了第二轮。
在明军炮营战术中,在面对数量众多的目标时,第一轮齐射后便可以自由射击,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对敌人造成更大杀伤。
第二轮炮弹依旧是无一落空,最大射程达到四里的六斤炮在压低炮口后,对两里之外的幕府军进行着无情的屠杀,弹丸对密集目标的恐怖杀伤力被发挥的淋漓尽致,一具具血肉模糊的躯体夹杂着无数的惨嚎,幕府军两翼在两轮炮弹的打击下,本来紧凑的阵型顿时显露出大片的空档。
中军位置的颂平一郎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呆了,当明军第三轮火炮打过之后,颂平一郎才恢复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