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光义这么说,既不是下圈套也不是赌气说的,实在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。
想想自己几十岁的人了,刚才居然还在以为是自己儿子忽然开了灵窍,做出这些足可当做教科书般经典应对。
而实际上这是赵德昭旬月之前就已经在脑子中模拟好的对策。
那么自己和赵德昭在大局观上,临事应变上,都差点太远了。
所以赵光义不敢这时候开口献丑,毕竟这大宋江山,将来可有几率是自己的,耽误大宋就是耽误自己。
赵匡胤对他的态度很满意,于是转向赵德昭道,“齐王!既如此,就你来说说吧。”
赵德昭低调了一个早上,终于还是要站出来说话。
他清了清嗓子,淡淡道,“其实,臣不敢说是未卜先知,运筹帷幄,只不过是事先站在北汉的角度上,猜测一下他们会怎样做而已。然后再根据他们要做的事情,做出一些反应而已。”
众大臣仔细想想,发现确实如此。上次辽国使臣来上书,那时候如果大家都深入的往下分析一番,可能就会得出北汉军会来侵袭的结论。
再根据他们的进攻方式做出回应,就是现在赵元佐在水洛城做的事情了。
说起来并不神秘,只不过大家责任心,或者事业心没那么深远,没人肯沉下心去多琢磨而已。
“臣自懂事起,就时常听起父皇说,为君为相,忧国忧民。父皇之教诲,儿臣始终铭记于心。养成了习惯,就经常会自己敦促自己,要始终站在百姓的角度看问题。”
“所以这次的事情,完全是父皇您平素的谆谆教导,养成儿臣忧国忧民的思维,才提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。一切都是您的功劳!儿臣不敢居功!”
这……
满朝大臣既惊讶又无语。
你要夸齐王吧,他未免太谄媚了。马屁都拍上天了。
你要骂他吧,人家那里做得不对?抡起舔上,哪个也不差吧。况且人家毕竟拯救了边城的危险。
赵匡胤笑骂道,“这些屁话回去自己冲着墙说去!现在朕问你渭州府,水洛城,该如何应敌!”
赵德昭道,“车到山前必有路,船至桥头自然直。镇边特使赵元佐文武双全,边城的战事,他完全有能力应对。”
说起赵元佐,赵匡胤也很高兴。
“这次你们兄弟二人表现非常不错,简直出乎朕的意外,既能料敌机先,又能临危不惧,面对北汉尽起全国之兵,仍能沉稳应对,朕深以为慰。”
一番话说的不仅赵德昭心里高兴,就算赵光义也觉得脸上有光。
不过接下来赵匡胤话锋一转,“然而八万忠武军,人数还是少了些。北汉此次倾全国之力来战,必不是可以善罢甘休的。元佐,高怀德等人兵力悬殊,只怕早晚生乱,你们可有什么对之策?”
“陛下!臣愿带两路节度使的兵马,前往水洛城剿灭北汉贼寇,戴罪立功!”
兵部尚书黄元义第一个请命。
赵匡胤视如不见,听而不闻,继续看着其他大臣。
于是其他人纷纷继续出谋划策。
有的文臣受了赵德昭的启发,开启了发散性思维,从眼前之战一直分析到十年之后,就是没有具体的解救措施。
有的武将请命,要带厢军前去救援。
不过这些人七嘴八舌,说了半天,赵匡胤都不满意。
就连王溥的一个相当不错的主意,也没被赵匡胤认可。
王溥本身在朝中可是非常有威望的老臣,又是赵德昭的岳父,而且他这个主意可以说折中了文臣的计谋和武将们的武勇。
在十几位大臣的献计中,是最经得起推敲的。
他的建议被否,不由得使一众文武们仿佛明白了什么。
圣上不会是,想要御驾亲征吧!
这么想的大有人在,赵光义,甚至赵德昭也看出了赵匡胤的心思。
赵光义一发现皇兄的这个念头,就非常的高兴。
储君之位,现在他的处境已经是非常不妙的情形。
赵德昭带来的压力太大了。
赵光义已经开始觉得,如果照着现在这个势头发展下去,不出三年,自己是完全没有胜算了。
而现在赵匡胤的御驾亲征显然给他带来大好的时机。
如果国君御驾亲征,那么排序最高的晋王自然会留下来坚守朝廷。
也就是由赵光义来代行皇帝的职权。
如果战事一时不能结束,他代行的时间就会更长。
这段日子里,不但能熟悉权力的运用,也能获得投靠过来的文武大臣们效力。
等到赵匡胤回朝,一个弱化版的晋王皇帝已经诞生,那时候如果改换储君,只怕大臣们都会反对。
再往深一步想,万一赵匡胤再出征的过程出现什么意外……
虽然对于弑兄夺位,赵光义可能下不去手,但如果是战争中出现了什么意外,那他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