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邦华的离去,并没有抹去这股暗流。
反而舆论风向的变化,愈演愈烈。
一些反对立皇太子的言论也开始出现。
而且这些反对者,也并不是说,皇长子不好,而是说这皇位既然徐梁是从朱家继承来的,这皇位是不是应该给朱家。
甚至这帮人把朱棣还给拽了出来。
对朱棣的一生不断的回忆,但是大体离不开穷兵黩武,得国不正,最后他的重孙子土木堡一战,让大明瞬间跌倒了谷底云云。
徐梁瞬间明白了,这是文官集团对于自己重用军队,不断征伐不满意了。
自己想跟罗斯掰掰手腕这件事情,只有方书琦知道。
这件事情,以方书琦的谨慎,肯定不会不小心泄漏消息。
那么这个消息,肯定是有人故意泄漏,甚至有可能方书琦故意发动的一场舆论战。
很多人,在进入朝堂之后,掌握了权利之后,就不再是自己昔日的盟友了。
从始至终徐梁都没有这一点。
他甚至觉得,用不了多久,索尼进入京师这件事情,也会被有心人挖出来,关于罗斯国在东北的小动作也会被人拿出来讨论。
到时候肯定有主战派,有漠不关心派。
徐梁很像对此视而不见,反而底下人怎么说,也不会影响国策的。
自己铁了心要打,户部敢不给钱么?兵部、大都督府、总参敢不派兵么?
而且现在也可以让军方组织力量和这股文官浪潮对抗。
当下这种情况,让他们互相对骂,其实对自己非常有利的。
不过此时,徐梁忽然想起李邦华临行前推荐给自己的陈子龙,似乎这位老臣也有他独到的见解。
那就是这件事情的讨论,最好不要让武将参与。
其实,徐梁也清楚,军方最好要做一个简单的执行者,而不是发声者。
有了独立思想的军方,是非常危险的。
不过,既然文官对自己有意见,那么军方呢?所以,徐梁最终还是打定主意,进行了一番试探。
当春天里,百姓们忙着春耕,商人们忙着发财的时候。
官员们,则大肆讨论着报刊上的内容,顺着暗潮的方向不断的探索。
如今重点终于抵达徐梁已经猜到的穷兵黩武的问题上来。
徐梁在一番试探之后,发现军方过于团结,一上来,就对一群朝廷官员喊打喊杀,大有一副,我们听皇帝的,谁不服就剁了谁的架势。
看着朝堂之上人人自危,自知武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这才让武将赶紧歇着去了。
而作为始作俑者,方书琦也非常难受。
说实话,他是万分不希望,朝堂朝着万历国本之争的样子发展的。
当然,除了方书琦之外,那些折腾的大人们,几乎没有人意识到,这是官僚集团和皇权的冲突。
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,自己的文化,为了自己坚守的信念去前进的一群人。
方书琦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,他希望皇帝知道,他是这个朝廷的天不假,但是也希望他能够顾及朝臣们的力量。
不要在盲目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了,要打仗也大那些能够给朝廷带来收益的战争。
比如南洋,比如东瀛,甚至您闲的没事干,把高丽这个曾经背叛过大明的国家重新灭一遍,甚至您带着您的部队去草原放羊,都无所谓。
只要能挣银子,让朝廷减少损失,怎么折腾都无所谓。
但是对于辽东以北的区域,别说是方书琦,在眼下,随便儿换个人,都觉得皇帝陛下一定是疯了。
方书琦相信,哪怕是再过一千人,人民也会记得他的选择。
当然,徐梁坚持一点,他才是真的正确的。
三个月,皇帝驾临文华殿,主持朝会。
大都督府的都督们,总参谋的参谋们,以及六部的尚书,以及内阁的阁老们几乎朝堂的大佬全部在场。
会议的主题,有些人早就清楚,更多的则是大吃一惊。
皇帝陛下要来一个横扫蒙古,从银山一直干到狼居胥山。
蒙古人已经有半数人口归附大明,剩余的反抗势力大约有五十万上下,兵力大概有十五万人。
“蒙古已经有半数在我们大明手里。”尤世威开口说道:“我们只
需要他们自相残杀,我们便可以坐享其成。离开中原,进入草原,并不是我们擅长的,而且一旦我们损失过重,现在臣服的蒙古人,也有可能造反的。”
尤世威的地位,比起后进之辈阎应元要强许多。而且他与那些叫嚣着想要压制皇权的文官完全不同,他是纯粹从军事角度出发,而且他在军中资格老,所以由他先行发言。
听了尤世威的话,阎应元很不高兴,他直接瞪了过去。
心里暗道:“一看就是没被陛下揍过的蠢材,陛下的想法,岂是你一个愚蠢之辈可以理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