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在朝事上现在已经趋近成熟,理起政务来也得心应手,皇帝如今渐渐的倒是将大部分的国事都交给了太子,自己一心一意的怡享天年,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林嫤和小儿子。
朝臣们递上来的折子,先回被送到太子手里,由太子处置,太子处置不下或者事关重大的时候,再来请教皇帝。
而皇帝现在也凡是都会先问一问太子的意见,于是问他道:“这件事你是什么意见?”
太子在皇帝面前倒是没有什么保留,直言道:“儿臣明白林家的顾虑,林家如今是一门双爵,又是后族,在朝中炙手可热。林家担忧的是月满则亏,所以想让自家在朝中降一降温。林家是儿臣的外家,儿臣本应该避亲,准奏了林家所请,但是……”太子转头看了看桓小皇子,接着道:“桓儿虽然在西北呆了一阵子,但毕竟根基甚浅,此时将西北完全交给桓儿,恐会吃力。等桓儿回了西北,还是应该有个人在身边帮他。林家的兄弟是桓儿的舅舅,林家又是几代镇守西北,不管是领兵打仗也好治下百姓都好,都能令人信服,由他们来帮着桓儿,再合适不过。”
皇帝点了点头,却并没有说什么。
太子又接着道:“何况西北关外四汗国刚刚打下来,原先汗国的百姓人心不向,恐怕时会有反抗者,这时候也需要有人坐镇西北,镇压这些反抗之人。所以儿臣思来想去,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林家兄弟回到西北去继续效命。”
皇帝道:“就依你的意见办吧,不过倒是可以准了林家兄弟其中一人所奏。准了林承刚所奏,留他在京城,让林承良和林承正兄弟去西北。”
太子有些奇怪,不明白皇帝的用意。
皇帝跟他解释道:“一来朕已经退了一步,林家便不好也强求让林承正也再致仕。二来,刀不磨不利,林家人骁勇善战,身上带着一股血性,你将林家暂时放着可以,但是但有战事起,离不开林家。林承良在京城闲了十几年,也是该时候将这把刀也磨练一下了。他去西北后,给他位置不用太高,从底层的将士做起,凭军功再提拔。”
太子道是,没有再说话。
桓小皇子却只是在一旁端着茶一边喝茶一边听着,并不说话。
皇帝说到这里,倒是又想起了什么来了,又问道:“承良不是说要开办一个武学院吗,办得怎么样了?”
桓小皇子听到这里,终于有话了,连忙放下正在喝着的茶,跟皇帝道:“还真的办得有模有样呢,我上次去小舅舅的武学院里看了,现在已经招了有二三十个人了,小舅舅除了教他们武艺兵法之外,还教他们排兵布阵乾坤八卦。现在二舅舅、三舅舅、五舅舅都在那里兼任了老师。”
皇帝听着笑道:“平日看承良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,倒是没想到能想出这么一个主意,还真的让他办成了。这样也不错,能给朝廷多培养几个将才。”
桓小皇子道:“这就要论娶一个好媳妇的重要性了,这主意是小舅母出的,开办学院的银子也是小舅母给的,小舅舅就是捡了个便宜,娶了一个巾帼须眉。”
晚上的时候,皇帝跟林嫤说起这些事,话里对林承良和陶氏多有夸赞。
林嫤笑着道:“蘅娘的确是个好孩子,能督促承良上进,有自己的主张。”说着又跟皇帝道:“陶氏前两日进宫来,还问我的意思,说是她还想办一所女子学院,招收一些女子进来学习,问我可不可行。我跟她说这件事我要问过皇上的意思。”
皇帝虽然觉得世间女子的才能见识不如男子,但却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想法,于是笑道:“行啊,她要是有这种心志,朕何不成全了她。不过她想开办女子学院,总归的惊世骇俗了些,恐怕阻力不小。”
林嫤笑道:“这些就都是陶氏的事了,皇上只管同意就成,不管最后成不成,就看陶氏的本事。”
皇帝含笑点了点头,不再说什么。
林嫤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,道:“昭儿明年也要搬到外宫去居住了,昭儿说想住桓儿原来住的沐德宫。本来现在宫里的孩子不多,没有住不下的问题,桓儿的沐德宫我想留着的,有时桓儿进宫的时候也好有个地方住。但昭儿说,他就想要住桓儿的沐德宫,我问了桓儿,桓儿也愿意把沐德宫给昭儿住,你看是不是让昭儿明年搬到沐德宫去好?”
皇帝道:“他们兄弟两亲厚,由着他们吧。”
林嫤听着笑了笑,道:“这倒好,我也不用再另外收拾屋子了,省下了我一道功夫。昭儿这孩子倒是跟我说,他要帮哥哥守着屋子。”
皇帝这时候倒是凝思了一会,仿佛在想什么心事,过了一会,却是突然跟林嫤道:“元元,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给桓儿选个王妃?”
林嫤差点以为自己没听清楚,“啊”了一声,接着愣了一下,才道:“这也太早了吧,桓儿才十四岁呢。”
皇帝道:“也不小了,我十六岁的时候就成了婚。好姑娘都是不等人的,早早先挑几个好姑娘看着,看两年,再挑一个好的,给桓儿做王妃。”他心爱的儿子,当然应该娶最好的姑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