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兴帝沉默地看着一筐筐灰不溜秋的作物在他眼前被挖出、过称,随着下人一声声报出重量,永兴帝的呼吸也愈发粗重。
最终,所有土豆和番薯都被挖出过称,管事将记录这此处作物产粮的册子交到了穆空青手上。
四亩田地、半亩荒地,共得土豆三千余斤,红薯两千三百余斤。
是江南最丰腴的土地一季所得稻米的十倍有余。
须发皆白的礼部尚书踉跄了几步,穆空青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老人家。
“是上天……天佑我大炎!”
第126章 一次育种
秋收之后, 北地往往都会进入农闲期,而南方部分土地丰沃的地方,则会开始冬耕。
此次穆家农庄上收获的番薯和土豆, 加在一起拢共能有数万斤。
而先前收到过穆空青所赠土豆的几户人家, 基本也都有尝试栽种。
虽然这些人家栽种的规模没有穆家这么大, 但积少成多, 加在一起算一算也有近万斤了。
这些土豆和番薯全部都被留下育苗,从京城到江南, 所有属于大炎皇室的农庄都被腾了出来,并在皇庄四周用水泥围起高墙。
在土豆和番薯被发往大炎各州府,由各地官府自行育种的时候,关于高产粮种的消息很大概率就瞒不住了。
所以按照永兴帝的计划, 朝廷发往各地州府的粮种数量,最好能够保证各地州府培育一季之后的所得,便足够供给辖区内的百姓们尝试耕种。
假设一斤土豆做种栽种, 一季可以产出百斤。
而各州府若要保证辖区内大部分百姓都能得到粮种, 至少需要准备一万斤土豆。
那么朝廷派发至各州府进行培育的粮种,则至少需要有一百斤。
这样才能让大炎各地百姓, 差不多同时得到高产粮种, 也能最大限度地将高产粮种之事保密。
钱大人粗略估算了一下,在有冬耕的前提下,想要尽快种出足够发往各地府衙的粮种,仅凭皇庄的土地自然是远远不够的。
这事儿的问题倒是不大。
当日在场的诸位大人, 如平远侯府这般已经知晓了高产粮种之事的勋贵朝臣,甚至包括穆空青在内,手上都有不少私产。
这会儿也不是计较自家庄子上那点产出的时候,众人纷纷自觉主动地在各地农庄上围起了高墙, 并将庄子内的农人全部换成了可信之人。
只是这样一来,土地是够了,粮种却有些捉襟见肘。
好在穆空青先前令人尝试过番薯藤扦插的法子,现有的粮种可以先供南方冬耕,待到北地回春,再用番薯藤和新收获的土豆在北地种植。
朝中诸多权贵不约而同一般将自家的庄子围了起来,这事儿虽引人注意,但也有不少好处。
至少,那些最早动工的皇庄,就变得不大显眼了。
因着大伙儿用的都是水泥,所以这事儿传着传着,就成了权贵们展示财力权势才想出来的新法子。
毕竟如今大炎境内的水泥,还是用在修桥铺路上居多。
能用水泥修筑自家庄子的,可不就是有财有势吗?
粮种之事顺利铺开,除了朝中少数大臣之外,多数人都对此事毫无所觉。
穆空青还因朝中权贵用水泥修庄子的事,被御史给参了一本。
说是他穆空青公私不分、攀附权贵,在朝廷用水泥都要排队的时候,拿着水泥去讨好那些权贵们。
穆空青还是头一回在大朝会上被点名,这感觉还有些新奇。
穆空青对此倒是半点不慌。在大炎,没被御史参过的官,那都不能算是官生圆满。
好在永兴帝对有功之臣着实不薄,没等穆空青想好该怎么辩驳呢,便开口说这是他允诺过的,直接替穆空青将事情都担了下来,没叫他挨更多骂。
倒是那位参了穆空青的御史,因为觉得自个儿话说得太重还冤枉了人家,下朝后特意请了穆空青一顿酒赔罪。
穆空青表示理解,毕竟大家都是要干活吃饭保乌纱的嘛,在大炎当御史也挺不容易的。
大炎御史闻风奏事是太/祖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,甚至连官员上朝前在宫门外列队时都有御史盯着,谁打了个哈欠都得由御史记下来,回头等着挨一顿骂,然后再不疼不痒地罚点儿俸。
纯纯的吃力不讨好。
当个三年御史下来,满朝文武都得被得罪个干净。
况且若是只看现象而不知内里的原由的话,这位御史参他参得完全合情合理。
这位刚刚上任半年的佥都御史,被穆空青这一通话说得眼泪汪汪,就差抱着穆空青喊知己了,把穆空青吓出一身鸡皮疙瘩。
天气一日日见凉,南方的庄子上传来消息,说是土豆和番薯长势良好,如无意外的话,第一批长成的土豆和番薯藤,在年后便能送往北地栽种,不会误了北地春耕。
得了确切的消息,永兴帝心中底气更足,提高商贾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