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临歌当然知道秦琬的心里,可他有别的看法。
世人都觉得女子为帝滑天下之大稽,你却不肯认命,硬是要争。既是如此,你何必要让你的儿女按照你安排的路走?
他没说,秦琬却明白。
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,从来没有人对她说过。
女子为帝,不管是她还是朝臣,第一反应都是朝纲动摇,想得也是江山永固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?
归根到底,不管她还是朝臣,对她骨子里都有种不信任。这种不信任藏得极深,哪怕是秦琬都没有发现,自己的内心深处,还是有那么一分不自信。
这种不自信的表达方式,便是日益增长的控制欲。
这是不对的,秦琬这样告诉自己。
她未曾登基的时候,便制定了以武治文的方针,以控制军权为本,铁腕镇压那些蠢蠢欲动的人。
既是如此,便要给武人好处。
对军人来说,没有任何的好处,比得上一场大胜仗!
大破高句丽是一个好的开始,大夏从高句丽掠夺来的钱财、牛马、百姓……非但抵得上军费开始,还绰绰有余。
秦琬之前也一直在思考,怎么对付高句丽。
她本打算设瀚海都护府,将高句丽纳入大夏版图,又令高句丽皇族、贵族遣使来朝,让这些人在四夷馆读书。从上到下,逐步同化,但想到凉州掺沙子的失败作法,又有些犹豫。
但现在,秦琬的思路已经被打开,渐渐想通了!
不管是她的儿女,还是朝堂上这些勋贵之后,成天养在长安,琢磨着一亩三分地,眼界无疑会越养越小,就如魏庶人一般,成天谋算阴私之事。
开疆拓土,耀我大夏,这才是他们应当做的!
正因为如此,秦琬二话不说,将诸位宰相请了过来,告诉他们——同化高句丽的方法,除了他们之前讨论出来的那些之外,还要加上一条。
那就是,送勋贵子弟们去东北开荒。
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,秦琬已经决定,这个队伍,由万年公主来带。
至于苏沃,她另有安排。
作者有话要说:作者回归啦,之前接连加班,非常忙碌。加上思想略有些转变,所以又重新整理了很久,才想好怎么收这个尾巴!
第四百八十三章 列土封疆
秦琬的命令一下,整个长安的勋贵、高官府邸几乎可以用“鸡犬不宁”来形容,哭天喊地之声,隔着几条街都能听见。
这些所谓的名门子弟,之所以知道高句丽,还是因为萧誉凯旋归来的功劳,其余的么,一问三不知。
他们既不清楚高句丽是能与大夏竞争东亚霸主的强国,也不知道高句丽的汉江平原两岸土地肥沃,适宜耕种。他们只知道那鬼地方冰天雪地,不到寒冬腊月,河流就能结冰,这要那些********觉得长安、洛阳以外都是穷乡僻壤的人怎么接受?
除此之外,还有安全问题。
东北可是前朝皇室的龙兴之地,北地豪强,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。哪怕是本朝皇室,对这些豪强也是看重的。虽说少不了拉拢、分化等手段,但朝廷对众多势力的态度上,这些北地豪强岂是江南之地,又或是中原之地的世家可以比拟的?
后者再怎么强势,好歹也讲道理,哪怕惹出祸事,总能想办法摆平。但燕赵本就多慷慨悲歌之士,尤其是燕地,民风异常剽悍。别说惹了豪强,你今天打死一个平民百姓,说不定明天人家的兄弟就找上门,红刀子进白刀子出了。
又冷、又穷、又危险,还有那么多异族,打理得好未必记功,打理得不好肯定有过……
他们是想不开了才会去那里,好好在长安当个纨绔,蒙荫谋个闲职,或者凭家族关系当个鱼米之乡的小官,哪个不好过去北边?
只可惜,皇帝铁了心,谁都没办法讲道理。
勋贵重臣们本来指望着宰相们拦下这个荒谬的决定,谁知卫相第一个呼应,还把嫡长子塞进了队伍的名单里,免不得给自己清白的名声多了一层污点。
后宅也顺理成章八卦起了卫相前后二妻的关系,温氏急得上火也没有半点办法,只能平白担了这个恶名。
由于万年公主领了个校尉一职,大概是圣人一盘算,觉得金枝玉叶身旁全是大男人不行,又特意下诏,征女学学生为公主扈从,一道前往北方就职。
娇滴滴的小娘子们听了,吓得浑身冷汗,纷纷告病。
她们擅长得是宅斗,宫斗,讲规矩,懂礼教,怎样维护和败坏名节,如何管家。她们真正要做得是如何讨好丈夫、婆婆、小姑子小叔子,整治妾室,敲打下人,而不是去治理地方。
哪怕女学天文地理,骑射数术无一不教,在绝大多数贵女出身的女学学生看来,也只是讨好圣人,给自己增加一层光环的工具,仅此而已。
万年公主是圣人独女,不愁嫁,潇洒肆意些没什么。她们若是跟去了,名节还要不要,一家子姐妹的名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