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书包

第一章·江南好

+A -A

前写好的诉状,让人呈给县令,道:“还请县令明判!”

    县令没看,放在一边:“谁跟你们说的,此男子要被轻判?”

    陶父一愣,看向里正。

    里正也愣了:“县令,前日县衙宣判时分明说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啦。”县令打断里正,“犯人两日后就要被押去长安了,这个结果尔等可满意?”

    押去长安,可能是下狱几年,也有可能是秋后处斩,具体如何,县令没有说清楚。

    陶父他们自然想知道具体结果,可县令不耐烦地一挥手:“给此案写卷宗的可是梁师道梁先生!你们还有什么问题?”

    此人名姓一出,乡亲们纷纷点头,不再问下去,又赞美几句县令明鉴,陶父也连连点头,和众人一起出了县衙。

    王遗风再看了一眼那个县令,县令本来想留他,责罚他坏了大门,可王遗风就这么一扫,那县令如坠冰窟,不敢再言,眼睁睁看着他出了门。

    王遗风故意落在后面,果然,那陶父没看着他人,便停下来等他。

    王遗风这才走过去:“那梁师道是何人,你们似乎很尊敬他?”

    陶父点头:“梁师道可是咱们这儿有名的教书先生,和县里、州里的官都说得上话!他为人正直,常替百姓写诉状、给衙门写卷宗,这件案子经他之手,不会有什么问题的!”

    王遗风却不太相信陶父的说法。

    他当然知道这世间之人有多狡诈,自己出师一年,能遇到谢渊、陶家,已经算十分难得,他可不信这梁师道有这么好心。

    王遗风留了个心眼:“陶先生,我就不和你们回去了,准备在县里逛逛,之后去长安。”

    他本来就是借宿,陶父也没留他,只嘱咐让他路上小心,随后想起他刚才在县衙的“壮举”,又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,笑笑便和乡亲们一起回去。

    王遗风目送这帮淳朴的乡下人远去。

    他昨日就在陶母的针线篮里放了十两已经绞碎的银子,这点银钱于他而言不值一提,但于这清贫却善良的一家人而言,省吃俭用的话,已经能使几年。

    更何况,王遗风看那陶家小儿,虽然年纪小,却似乎是已经属意于同村那个叫紫霞的小姑娘。

    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,知根知底,双方父母该是不会反对,那么少不得需早早备上聘礼,成一对少年恩爱夫妻。这些银子,届时或许用得上,也算王遗风对他们一家的心意。

    遇见的好人太少,王遗风总不自觉会对这样的人更好一些。

    在这春末的融光里,他又想起那个小参将谢渊,想起自己曾说他:“谢渊,你就是太善良。”

    善良又有什么错呢?

    王遗风留在这县里,便是想尾随那押送犯人的兵卒,看他们是否真的要把犯人押去长安、梁师道那份卷宗上写的又是什么。

    他轻功精妙,当然可以自己翻墙去县衙里面找卷宗看,但王遗风不屑于做梁上君子,且又想看看这件事里涉及到的那些人到底有几分真心、多少假意,所以决定暂时在县里的客栈居住两天。

    待得次日,王遗风从客栈二楼下来,却看见一楼大堂坐着几个天策将士,正在吃饭聊天。

    王遗风挑眉。

    许久没见到天策的人了,这太平年间,他们非公干也很少在外,是有什么要案来办吗?

    他暂时收起准备出门的想法,挑了个不远不近的桌子,让店家上了两盘菜一壶茶,边吃边听他们讲话。

    那些士兵大概是被管教得好,军纪严明,就算在外吃饭,也没怎么大声讲话。但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,王遗风还是寻到一些有用信息。

    首先是他们这次的领队,没说名字,只称呼为“头儿”,刚进城就被请到县衙去了,所以不和他们一起吃住。而他们这次的任务是要去长安,给天策府遴选一批新将士。

    不必说,这些所谓的“新将士”其实就是各个世家的子弟。

    天策府向来门阀森严,对出身看得极重,这个就连作为江湖人的王遗风也清楚。

    所谓遴选,也就走个过场,把人带回来而已,一路上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,就这样,若是接应的人出身不好,也少不得还要被那些世家子弟讥笑嘲讽。

    怎么看这都是个不讨好的差事,也不知道是谁这么倒霉。

    那些天策军吃完饭就去休息,王遗风思索一下,出门去买了两日的干粮,次日就在看到那些兵卒从大牢里押出犯人后,也跟在他们后面离开了。

    从这个小县城到长安,途中要经过枫华谷,最多也就三日脚程。

    这会儿枫华谷的景色远不如秋时那般绚丽红艳,那些高大的枫树还是绿色,但枝繁叶茂,遮阴倒是尚可,隐藏个会武功的高手,当然也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王遗风一直远远地跟着那几个押解犯人的兵卒,他们武功低微,也未发现这一路上有人跟着自己。

    而在刚上路没多久,王遗风就看出几分端倪。

    若真是杀了人、震动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【13】【14】【15】【16】【17】【18】【19】
如果您喜欢【我的书包】,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
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