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乃当世武圣。”
“当受我一礼。”
李尧臣之后,越来越多的武术宗师,大拳师纷纷站起身来,朝着徐重光遥遥一礼。
郭云深将劲分为三个等级,明劲,暗劲,化劲。但是拳法的道路远远不止于化劲,但后面的道理实在太深奥,和丹道相通,无法描述,就连孙禄堂这样的大家,也是能用模糊的语言。
也是因为孙禄堂出的几本书讲述了这些道理,孙禄堂才因此得到了个武圣的称号。
今日徐重光虽然没有著书立学,但他将化劲之后的层次划分出来,对拳术的贡献之大,已经超越了杨露禅,李洛能,董海川,孙禄堂这些人物,直追王重阳,张三丰了。
这也是徐重光要编撰的武术大观的第一册。
第一册不讲具体的拳术,不讲具体的招式。
讲的就是拳术的道。
如同道德经,黄庭经,乃至正统道藏,三洞六辅,亦或是未来陈撄宁的仙学典籍,张至顺的炁体源流,都是这样的道理。
民间到处都可以买到,不管是你谁,是什么身份,都能看,都能学。
第四天.....
第五天......
徐重光将所有的练法,道理都详细的讲述出来,完全没有任何的藏私。
第七日了,他说了这次讲武的最后一句话。
“天地视人如蜉蝣,大道视天地亦泡影。”
“下识心,如强藩悍将,欺天君暗弱,便遥执纪纲,久之太阿倒置矣。今凝守元宫,如英明之主在上,二目回光,如左右大臣尽心辅弼,内政既肃,自然一切奸雄,无不倒戈乞命矣。”
见神不坏的道理,他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。
但他用这个比喻,告诉了众人。
什么是识神退转,元神归位。
到了这一步,就是八卦拳学中的“打破虚空,跳出真身,与道合真,于不见不闻之中,觉险而避。虽身处人世惊涛骇浪之中,而能全身善终。”
但他没有继续说下来了。
七日光景,他已经确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化体系。
从普通人,到整合全身劲道,到练透明劲暗劲,出神入化,到抱丹,到罡劲,一一量化,标准化,细化。
成为一条普通人按部就班,就能够一步步触摸的修行体系存在。
这就足够了。
是时候要南下了。
讲武结束,不少人都祈求拜徐重光为师,想让徐重光收入门下。
但徐重光却是摆摆手,拒绝了。
“我不收徒,因为我不会藏私。”
收徒弟,本来就是为了把真传交给弟子,可徐重光并不打算保留什么,自然也就不需要收弟子了。
但即便如此,在他离开之前,仍有人躬身拜倒:“即便先生不收我等为徒,可这七日,得先生传授练法,这等恩情,铭记五内,还请受我一拜。”
即便他们不是徐重光的传人,但他们练得就是徐重光传下来的练法。
所以又有谁会不尊他为师了?
徐重光摇头一道:“不必如此,我也有我的私心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看着东北的方向,长叹道:“浩劫将至,当是武人挺身而出,以武卫国的时候了。”
是啊,中华武士会,中华武士,这四个字,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担得起的!
数日后,津门演武彻底结束,众人各有收获,各自离去。
......
秋雨淅淅沥沥,飘飘洒洒,雨声便如春蚕咀嚼桑叶一般,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啃噬殆尽。
“上层拳术,就是丹道,古往今来的拳术大师,能凝住气血,抱丹坐跨之后,无不往丹道的路上摸索性命,不浪费一点时间,一点精力。”
“我的见神不坏,亦是以丹道的功夫触类旁通的,除我之外,往前五千年,无论是裴庆之,还是更早的张三丰,王重阳,吕洞宾,都是靠丹道来达到这一层境界的。”
大雨之中,两道人影向前穿梭,他们走的是湿滑的山地,可在二人的脚下,却如履平地一般,一步就是常人十几二十步的距离,简直是缩地成寸般的神通。
走在前面的黑衣男子,戴着一顶很大的头笠,把头全部遮盖住,看不清长相。
他慢条斯理地说着,但话语之中,却有一种让人忍不住顺从的奇异魔力。
任谁听了,都会觉得这个人,平日里一定是高高在上的。
这种感觉,不是有权势,金钱,力量上带来的气场,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,种族上的差距。
“裴庆之那样的人,早早就领悟了见神的境界,却还要浪费精力在人的身上,若非如此,又怎么可能不早早地达到见神不坏的境地,最后还是靠和陈撄宁炼地元大丹才勉强突破。”
在他身后的蓝衫男子,行走之时,如同一头充满灵性的山间老猿,显然也是功夫十分不俗的宗师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