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所以要说这些,因为想要收获民心很简单,只需要让百姓吃饱饭就足够了,但想要让百姓认可统治者仅仅吃饱饭还不够,还需要提供足够的上升通道才行。
只有,让百姓看到希望,百姓才会支持君主所有的决策,一旦到了这种地步,朕即国家,朕即天下就不再是一句空话。
得到百姓全力支持的帝王,根本无需担心下面的文武百官心怀叵测,因为,他们已经掌握了可以随时“掀桌子”的能力。
就算所有文武百官加上后宫全部反叛,只要,帝王走到城墙之上振臂一呼,军队中最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士兵会立刻转头攻击造反之人,下方的百姓也会自觉维护帝王的统治。
无他,百姓虽然愚昧,但一旦遇到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事情时,他们会毫不犹豫举起兵器,杀死那些想要夺走他们梦寐以求生活的人。
这种事情历史上只有寥寥数人能做到,秦始皇前期就能做到这种程度,只是,当秦国扫灭六国之后,秦军失去了拔剑的目标,军功名田制的副作用开始反噬秦国。
再加上嬴政依旧征伐劳役,修建长城,扩充秦直道,修建始皇陵,阿方宫等等……
这才导致嬴政死后,强大无比的秦国宛若泡沫一般破灭。
因为,秦国的“地基”老秦人已经心灰意冷,不再支持秦国,所以,秦军才会一败再败,秦都咸阳毁灭在熊熊烈火之中。
第二个能做到民心所向的人是汉文帝刘恒,刘恒是汉朝与匈奴强弱转变的关键所在,刘恒本是代王,封地在代地这个贫寒之地,虽身为大王,但其过得日子和一般百姓一般无二。
据说,刘恒来长安登基之时,身上的衣服上依旧布满补丁,可见其平时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好到那去。
刘恒能从一众刘氏子弟中脱颖而出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,其中不乏代王的身份。
当时,周勃等人铲除吕氏后,想要选择一名刘氏子弟登基称帝,考虑再三,最终选择了刘恒这个势力最弱,最不起眼存在感最弱的代王,他们自以为可以压制刘恒把持朝政,却不知刘恒胸有韬略,先前一切不过是他的伪装罢了。
登基后,刘恒立刻撕下先前软弱可期的伪装,着手开始整顿朝纲,当众人反应过来时,众人的“首领”太尉周勃已经被下狱,军权尽皆掌握在刘恒手中,他们已经没有再次翻盘的可能。
刘恒在位期间,匈奴曾多次入侵,汉文帝深感匈奴之患,开始卧薪尝胆,积攒民力,训练骑兵。
经过汉文帝、汉景帝两任皇帝励精图治,这才有了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,彻底打断匈奴嵴梁骨。
在李冥的影响下,嬴政逐渐开始重视底层百姓,即便现在秦国尚未一统天下,嬴政却已经开始为以后做打算。
长城还是要修,无他,长城在秦国本就不是用来防守的东西,更多则是用来主动出击。
有长城的掩护,秦军可以对草原四面出击,漫长的长城防线就是他们最好的后盾,长城上的烽火不仅仅能预警,同样也可以如同灯塔一般,让他们在撤退时不会迷失方向。
冲天而起的狼烟就是最好的“灯塔”,撤退之时只需要朝着狼烟升起的方向走就能顺利回到长城脚下,在那里有早就准备好的食物水源等他们享用。
秦直道、铁轨等与民生相关,可以大幅度提升国力的设备同样要继续修建。
不过,修建这些设备的人需要变一变,不能再像历史上一般,征发劳役让平民百姓去修建,即便是其他六国的百姓同样不行。
以三秦大地为中心,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生活着无数的蛮夷,这些人就是最好的劳动力来源。
这些人只有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才有资格成为一名“光荣”的大秦子民等等……
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作为后盾,国内百姓优厚的待遇作为诱惑,让周边的国家主动内附,而先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大秦子民,当然需要付出代价。
不可能再让他们像历史上那般,听调不听宣,每年带着一些“垃圾”跑到中原就能换取大量的“回礼”。
至于那些不听话的国家,自然有秦国的虎狼之师去收拾,更何况,秦国的生活无论如何都不是他们可以相比的。
要知道,在古代南方还好点,身处北方的小国每逢冬季都会有大量人口死亡,若是秋季食物储备不足,冬季死亡的人会成倍增加,特别是生活在东北大地的濊族、鲜卑等游猎民族更是如此,也就朝鲜国的卫氏王朝有城墙依托,冬季的日子能稍微好过一点。
不过,朝鲜国的好日子已经所剩不多了,在李冥有意的提及下,嬴政早就注意到这个东边小国。
特别是听李冥谈起那里的气候虽然寒冷异常,每年只能种植一季作物,但其土地肥沃异常,仅仅一季的收成就足以比得上中原两季的收成,还有数条每年可以提供无数鱼获的大河。
这些大河内,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洄游鱼类,巅峰时期人们甚至可以踩着鱼背过河,可想而知其数之庞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