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文宰赵王都着手筹建学院,至于吴国各地开办小学和中学,赵国财力有限,赵轩有心无力。
赵轩微微点头,他注目大殿中百官:“众爱卿觉得武宰之言如何?”
赵轩这样是问百官对伯耀提议感想,其实百官心知伯耀说就是赵轩本意。提拔考试实质冲击着大世家权贵世袭特权。
赵国王庭如果以后官吏任命都像吴国那样用考试来挑选,对大世家贵族世袭官职冲击大,毕竟谁都不能保证自家子弟能文采出众,提拔考试中冒头。
因为提拔考试涉及到百官们自身利益,出来附和伯耀提议官员并不多。
“文宰,卿有何看法?”赵轩失望只有为数不多臣子附和,这些臣子大都是兴贵族,比如刚晋升司马武铣,王庭中不占据重要职务。
赵文宰是赵王留给儿子重臣,对赵氏王室忠心耿耿,德高望重。赵轩指名文宰出列说话,便是想靠文宰威望将考试挑选人才之事定下来。
赵文宰年已五十,赵王驾薨后,文宰感觉自己精力日渐下降。文宰因身体问题,开始考虑身后之事。附议赵轩之举会得罪许多世家,文宰不想为自己子孙后代招来麻烦。
所以文宰明知赵轩真实意图,却没有出头响应。现赵轩直接询问,不给他回避余地,老文宰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应对。
“禀大王!微臣觉得吴国不分国别,行此考试选拔人才有些不妥!”大殿中百官听清文宰对提拔考试有质疑,很多官员精神一振,都竖起耳朵,准备随时声援老文宰。
“哦!有何不妥?”
赵轩低垂眼帘,心中失落,他没想到提拔考试会招致王庭一半官员贵族反对,连值得信赖文宰好似也不认同这一措施。
“虽说考生都是天子臣民,可终究分为各诸侯国子民,子民各君主萌庇下长大,只会对其君主感恩。吴国面对全天下开考选拔出异国学士,会对吴国忠心吗?”
文宰此言一出,百官踊跃附议:“是啊,大王,异国学子不忠心也就罢了,如果心怀不轨,于国便有大祸啊!”
“不能一心为赵,这样人才召来有何用?”
赵国右大夫觉得文宰说到点子上了。
赵轩憋气,他失望地看了文宰一眼,冷冷说道:“大贤公孙盘为天子都人,吴国任教育司司长三年,业绩显著,自身举动从未于吴国有损!许国名士半生周游十几国未停留,却五年前和弟子留吴国至今。楚国人余奎,为明公子心腹,如今已经是吴国副总理事,职位相当于文宰,也从未听说余奎跟吴国有离心!”
文宰见赵轩不悦,马上闭嘴不言。倒是右大夫因为有文宰带头质疑,胆子大了许多,他出言提醒赵轩:“大王,那余奎跟楚王有大仇,满门被楚王抄斩,这才铁了心效忠吴国王庭!”
赵轩站起,他一手握着君王宝剑,站王座高台俯视群臣:“不错,余奎跟楚国有仇,可他吴隐居五年没有投效任何人,却投效了从海外归来明公子,这是为何?”
赵轩眼睛扫视自己臣子。
“就因明公子不拘一格用才!才使心高气傲余奎甘心效忠!明公子雅量,用人不疑,才有今日吴国国力蒸蒸日上!吴国日益强盛,大家有目共睹,难道不正得益于此吗?”
赵轩一番话说完,王庭鸦雀无声,只有赵轩响亮声音继续回荡。
“众卿可知这次吴国提拔考试还有谁去参加?”赵轩拿过一份报纸甩了一下,指着报纸上刊登提拔考试前五十名名单。
“第四十六名申落,为许国王室贵胄!”
赵国百官纷纷到自己手中报纸上寻找,果然,申落大名赫然列,申为许国王室之姓,大秦只此一家。
“申落为许王王侄,对于别国王公子,明公子依然重用为县守。这许多人都有大才,却不得自家君王重用,浪费了朝野。吴国提拔考试不问出身,只唯才任用。长此以往,天下英才必归吴国,吾国如若再不开门揽才,如何跟吴国比拟?”
赵轩一席话说得一半百官低头,只伯耀和武铣一批兴贵族眼中闪着崇拜光芒。
“赵若再不开门迎才,国力早晚流于九流,以学考选才势必行!”赵轩为这次议事一槌定音!
议事结束,百官由大殿出来,三三两两走一起议论。文宰没有跟同僚走一起讨论,只想早回府。
“文宰大人!请留步!”右大夫从背后急急追来。
文宰皱眉,不情愿地放慢脚步等待。
“右大夫找老夫何事?”
“先王将大人当为股肱,以社稷相托。如今大王年轻气盛,行事有些武断,为社稷故,大人应该力谏啊!”右大夫对提拔考试明显很反感。
文宰盯着右大夫,脸上严肃:“右大夫错矣!大王如果行事鲁莽武断,先王怎会位就放心交于大权?考试选拔人才利于吾国,利国之举,吾等还是应该拥护才好!”
赵轩已经做了决定,文宰只要不担负得罪人名声,文宰对赵轩改革都会赞成。
文宰不待右大夫说话,便拱手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