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的道是监察区,以长江为界,南方分为江南、岭南、安南三道,但这样的划分太大,在吸取东汉刺史做大的教训后,江南道被一分为三,为江南东道、江南西道、黔中道。
安史之乱后, 唐王朝继续加强对南方的控制,总体政策是,各道不扩军,谨设节度使,大幅削弱道辖区。
江南东道与福建道首先被撤销,分置浙东节度使、浙西节度使、福建观察使、淮南节度使、宣歙观察使,跟着被撤的是江南西道, 改置江西观察使、鄂岳观察使、湖南观察使。
黄巢之乱爆发后, 鄂岳观察使请升武昌军节度使,希图获得地方自主权,谋求抵抗乱军,僖宗君臣为免各地观察使效仿,拒绝了鄂岳的请求,并陆续派遣中央重臣出镇南方各地。
及至定初,南方局势如下。
原江东道现为浙东观察使、长乐经略使、浙西观察使、福建观察使、淮南节度使,原江西道现为江西观察使、鄂岳观察使、湖南节度使、宣歙观察使、黔中节度使、荆襄节度使。
岭南还是老样子,岭东节度使、岭西节度使、桂管经略使、静海节度使、广州大都督、安南大都督。
就历史而言,即使是在景福年间,唐廷对岭南各地军政高官依旧是一言而命之,所以无论是根据中期的既定国策还是如今形势来看,李晔都不可能同意升鄂岳为武昌军节度使。
崔绍死后,其牙将杜洪上位,悍然自称武昌节度留后,野心昭然若揭,彼时唐廷流亡成都, 忙于组织反攻黄巢, 无暇顾及杜洪, 为免杜洪投敌造反,僖宗勉强同意了杜洪的奏请。
决议下达,以杜洪为武昌军节度留后,历史上昭宗即位后,朝廷承认既定事实,改置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,杜洪节度留后转正,担任武昌军第一任节度使,鄂岳从此独立。
不过这是逼不得已的无奈之举,朝廷要是不扯遮羞布,杜洪大可以效仿河朔,要是下道圣旨,你好我好大家好,双方面上都过得去,不过现在攻守易形了,李晔非历史上的李晔。
文德以来,杜洪三次请求转正,都被朝廷拒绝。
这回他是第四次上表,朝廷也照旧答复。
不许,不要再奏。
他难道不知道,他这么做会被朝廷解读为妄图自立?
殊不知,长安已经在讨论是否对鄂岳用兵了,杜洪成了武学各舍学子口中的热议人物,武学各科作战室和参谋部摆上了鄂岳的沙盘,兵部也开始研究制定对鄂岳的多种军事预案。
年初,朝廷下诏,废武昌军节度使,征杜洪入朝,封荆南侯,授检校兵部侍郎,充右神策行营长武都权知兵马使,以杜让能弟、户部侍郎杜弘徽为淮西转运留后,前往处置财赋。
以御史大夫韩仪为鄂州刺史,兼七州大都督,检校吏部尚书、吏部侍郎、凤翔知节度事、武学步兵科大管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守亮以宰相身份出镇鄂岳,代替杜洪为观察使。
但就实际来看,杜洪并不愿意接受李晔的好意。
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,鄂岳邸报朝廷,杜洪自立武昌军节度使,上表抗拒朝廷任命的鄂岳文武,请求朝廷召回杨守亮等人,李晔予以驳斥,调集禁军护送文武百官上任。
如今杨守亮的心情很煎熬,刚接到委任状文的时候,他确实忧心忡忡,害怕鄂岳局势不稳,辞别皇帝后,就像韦昭度和崔安潜学习,加快速度前行,大队人马一天走了四十里。
一行人走到商洛的时候,听闻杜洪自立的消息,随行的韩仪就生起了病,在驿站整整五天了,即使在第三天收到了任命他为检校刑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淮西鄂岳宣慰大使的制书,韩仪还是不走,急得柳璨一天往洛南驿派了七八波快马,催促韩仪赴任。
韩仪病了走不了,杨守亮、杜弘徽、张威等官员自然只能等,一个拥兵自重的武夫会如何对待来取代自己的人,韩仪很清楚,如果朝廷不派兵护送,他们一行一百六十四名官员就是去送死,可如果在驿站不走,又对不起皇帝。
一方是皇帝的托付,一方是随行百余名官员的性命,不但韩仪难受,杨守亮和杜弘徽等人也煎熬,第六天的时候,韩仪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。
四月十一,上谕鄂岳行台文武百官暂留商洛。
十二,李晔签发军令,宣布调遣禁军护送官员赴任。
左神策行营奋威、神威、勇武、武山、曜日五都集结,右神策行营长武、天威、耀德、扈跸、天德、天成六都拔营,御马监虎豹、大正两营一万骑兵集结,紫微军天枢、天璇、天权、天玑四营开赴蓝田待命,鬼魁王宗黯集结部下阴兵待命,杨晟、杨冲、杨虎父子获命,杨崇本、符道昭、鹿弁、张范、史朝先、王兆宪、谢从本、魏弘夫等降将也接到了任命。
何泽成、何泽恭、何泽恩、裴进、王分、王窦、郭真、郭泓、郭庆志等外戚子弟,刘过、武成策、刘定、韦见南、李武、王有石、李温玉、夏允文等少壮军官,杜至焕、杜开贤、柳纪山、韦子钦、韦智义、赵君议等世家子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