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巢能打进长安?朕能逃去成都?你才是罪魁祸首!
你还问朕强要河东,当初没办法,只能给你,但这是心腹大患。
龙兴之地,不能轻予他人,不搞掉你,朕寝食难安。
事到如今,真相很明白,上源驿事件是??廷自编自导的一场谋杀。
做局的人也是个高手,首先让李克用倾巢而出,如果李克用和河东高层都死在汴州,那么河东必然是群龙无首的局面,到时候朝廷接盘是名正言顺,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回河东。
其次,朱温本身就是叛将,朝廷并不完全信任他。
如果他真的听话把李克用干掉了,届时朝廷把谋杀功臣的帽子扣给他,诏令周边藩镇会讨,将其拿下当替死鬼,再安排个听话的大臣替代他的位置,一石二鸟,岂不美哉?
但还是棋差一招,没料到朱温也是个人精,不愿意背锅,还私自放水放了李克用,才使得局面并没有像唐廷当初预估的那样顺利,进而导致李克用与朝廷问责对质的尴尬局面。
如果这算阴谋论,还有杨彦洪可以为证,当晚在一旁监督此次行动的杨彦洪一定目睹了朱温的放水,眼见李克用要跑了,他眼急了要追杀,结果却被朱温背后一箭射死。
《旧五代史》:“杨彦洪谓全忠曰,胡人急则乘马,见乘马则射之。”
“是夕,彦洪乘马适在全忠前,全中射之,殪。”
不久,朱玫及王重荣、李克用战于沙苑,败绩,乙亥,克用犯京师。一年后,窘迫的朝廷为了钱粮,不得不与河中争盐池,河中反抗,田令孜兵败,僖宗被迫再次逃亡。
至于上源驿幕后真正的主使者,整体看是朝廷,剖开细看,先是僖宗提议,然后由宰相郑畋和王铎完善计划,至于田令孜,他是没这个胆量,也没这个智力水平。
如果让僖宗选一个他这辈子最恨的人,他或许不会选将他赶出帝都的黄巢,因为李克用的排名在他心中更靠前,僖宗对李克用的恨意,一直到其去世,也没有消除。
为什么这么恨李克用?
僖宗刚即位不久,就爆发了王仙芝起义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黄巢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摧垮了唐朝腐朽的统治,但细看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,唐廷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掌握着节奏歼灭瓦解起义军,特别是高骈空降淮南期间。
朝廷在剿匪方面,长期占据上风。
但是一旦两线开战就另说了,恰恰就是李克用,让朝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局面。。
乾符三年,李克用杀害云州防御使段文楚,举部叛乱。
祸起腋窝,朝廷不得不分兵北上打击叛军。
双开模式对兵力和资源的要求很高,还特别考验皇帝的微操水平,而僖宗恰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微操失误了,面对河东严峻的形势,僖宗最终决定毕其功于一役,向北加码。
自段文楚被杀,五位宰相陆续空降太原,洛阳汝州等地的兵马包括神策军陆续开赴河东。
“是月,沙陀寇忻、代,诏以汝州防御使诸葛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,率东都防御兵士赴代州。”
最终结果倒是不错,李克用被打得流亡塞外了。
但令人抓狂的是,南部战区总司令高骈却没防住黄巢,让黄巢飞越了长江防线,兵锋直抵河南,河南各地兵马此时还在河东收拾残局,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现状。
黄巢渡过长江后,朝廷可调兵力不足以抵挡黄巢。
二年,江西观察使,荆襄节度使,荆南节度使,陈许节度使,郑汴节度使陆续战死,随着田令孜兵败潼关,僖宗君臣相对哭泣,宰相卢携畏罪自杀,田令孜被迫选择带僖宗跑路。
临走前,遥望长安,僖宗一定恨透了那个叫李克用的。
李克用,别让朕再见到你。
然而世事难料,最终结果却是僖宗被打脸,黄巢盘踞长安数年,周边藩镇赶不走黄巢,在杨复光的调解下,僖宗最终只得放下面子诏李克用南下平叛,面对坐地起价的李克用,僖宗付出代价也很昂贵,那就是将王霸基业河东之地转手李克用,僖宗当时的感觉肯定是肉痛。
但不久之后另一位出现的小哥就让僖宗很欣慰了,那就是朱温。
识时务,知进退,关键时刻从黄巢阵营走出来,拜倒在僖宗脚下,起到了模范作用。
僖宗高兴万分,以至于非要给朱温改个名字。
那么朱全忠的表现如何?作为一名降将,出身卑微,没有根基,饱受猜忌,靠着抱王重荣的大腿,朱温勉强得了一个汴州,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,周边全是狠角色,东有黄巢,西有蔡宗权,北面是李克用和孟迁,还有一个李罕之虎视眈眈,谁能够为朱温做主?
谁也靠不住,只能靠朝廷。
所以朱温当时的表现就是全心全意为大唐服务,坚决拥护贯彻落实僖宗的任何指令,让打黄巢,豁出命来干,让打秦宗权,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上,让打孙儒,怕得半死也壮胆出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