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徐允祯发号施令,新军将士听令行动的同时,满清的大营里,当下正有着足足两万多人的正式士卒,以及大量临时拉来的壮丁被聚集。
不要小看这两万多人,事实上,这两万多正是兵卒,已经是满清当下能正常调动的大半兵力,甚至都算得上是倾巢而动。
此时此刻,满洲八旗共有三百零九个牛录,又十八个半分牛录;
蒙古八旗为一百一十七个牛录,又五个半分牛录;
汉军八旗为一百五十七个牛录,又五个半分牛录。
此时,满清所拥有的男丁大致为:
满洲八旗大约五、六万人;
蒙古、察哈尔八旗两万人左右;
汉军八旗约不到三万人;
三顺王、一顺公部约不到一万人;
外藩蒙古的数万人。
这里的数据说的都是男丁,而不是士卒数量,因为在这其中,有相当数量都是老弱病残。
满、蒙八旗和外藩蒙古,仍然是游牧制度,整个民族的全年龄段成年男性都承担军事义务,也就是说,这些男丁数,是统计了所有还活着的成年男性的数量。
实际上能够调动的兵员数量,只有丁口人数的约莫三分之一,也就是四五万人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为了山海关,满清能够调动这么多人,已经是相当看得起明军,相当看重山海关了。
五日之后,清军大营之中,几经商议,最终定下领定国大将军之位,主持此战。
此行,两万大军,将会被直接带走一万五千人,并先行部队带领三万壮丁,以作攻城之用。
按照一般的偷袭来说,其实是不会带太多闲杂人等,甚至正兵的数量都不会带太多,毕竟,偷袭这样的事情,本就不是以人数多少取胜,而是掐准时机,以雷霆之势进攻敌人要害,以此取胜。
但是,如今满清进攻的目标,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海雄关,镇守山海关的又是相当精锐之士,自然不可能指望数千人直接将这关隘拿下。
此次突袭,实际的战略思想,是与前期的按兵不动麻痹敌人相结合,通过千年这些天不去攻城,甚至都不将部队前移到山海关之下,以此来让敌人放松警惕,并且给予明军反应时间。
然后,在山海关有可能有战,而同时黄河边闯军同样可能有一战,并且山海关并未正式开战的情况下,明军部队调集就必然会有所取舍。
要知道,尽管满清一直以来体现出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,但是面对坚城他们同样没有太大的办法,此前围攻大城坚城,采用的办法也基本全都是围困,以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围困城中军队,使其弹尽粮绝。
而另一方面,闯军那边尽管有天险黄河,但是这却并不像山海关的关隘这样牢固,此前闯军进攻大明京城,本就是突袭过河,然后大肆进攻。
真要算来,虽然山海关满清进攻是导致当下局面的导火索,但是从大明的角度来看,最具威胁的其实是黄河对岸的闯军,而不是山海关外的清军。
满清这段时间以来,不主动进攻,甚至拉开距离却又不撤兵反而增兵,就是在迷惑大明。
直接进攻山海关,大明当下的有生力量可能就直接杀来山海关援助,但是这样引而不发,只要大明还是过去的样子,那么就必然导致他们不得不分兵两路,而且更多的一路必定是黄河边!
此时,天色已经下午,正常来说,很少会有军队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举进攻,但是清军本就是因着计谋发起进攻,自然这个时间点是最合适的。
等到大军小心赶到山海关外的时候,时间也正好天色擦黑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突袭山海关,尽管不一定能够将山海关拿下,甚至可以说概率很小,但是至少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,让守城的明军损失更加惨重是肯定可以做到的。
“多铎,此行一定小心谨慎,多以护我军子弟为主,一波硬攻不下,之后就先不要再着急硬攻!”
派多铎前往进攻,当然是多尔衮的主意。
尽管之前他从多铎这里拿走了相当一部分的兵力,但是那也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。
一母同胞的多尔衮、多铎、阿济格,才是同一阵营,也正是他们处于同一阵营,当下,才会有多尔衮这般的声势。
要知道,多尔衮并不是单独被立为摄政王的,与他同为摄政王的,还有济尔哈朗。
满清八旗,其中的镶蓝旗就是有济尔哈朗独自掌控,同样是手握重权。
只不过,济尔哈朗相对比较软弱,而多尔衮一系又都比较强势,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,多尔衮才会成为当下满清的真正话事人。
可是,这样的地位,比起当初的努尔哈赤、皇太极等人的权威,那是远远不如。
正是因此,征战这样的事宜上,多尔衮一系必须获得更大的成就,也即需要付出更多。
多尔衮本人肯定不适合在这一波的大举进攻之中,便直接上场,尤其